77小说网 > 隐唐 > 第二十三章 土地

第二十三章 土地

作者:酱爆小肉丁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一秒记住【77小说网 www.77shu.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南山村的位置算不上好,虽然归长安蓝田县管,却没沾着半点“八水绕长安”的便宜。至始至终,灌溉对南山村都是一件难事。村南的终南山中倒是有溪水,离得却有些远。除此之外就是灞河了,离得倒近,只可惜南山村地势高,河水根本引不上来。

    靠老天爷浇地是行不通的,所以雨水过后,村里的青壮就在秦真的带领下挑着水桶从灞河一桶桶的提水上来。这就不是个法子。要浇完村中所有播种的田地需要七天,而七天后最开始浇的那片地又干了,需要重新浇。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折腾着人没有一天安生。

    卫玄自是看不下去。依靠人力一桶桶的挑水不是办法,秦真那么个壮实的汉子不过短短三天就被压弯了腰。虽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但那也只是一个说法罢了。

    趁着一场春雨过后,卫玄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叫到自己家来,简简单单的开了一个会。这年头开会是个新鲜事,一村人甭管男女老少将卫玄的小院子挤了个满满当当。其实看到这种情况卫玄还是觉得有些心酸。从前这院子挤满的是村里的孩子,如今却能装下全村的人。

    五味杂陈,五味杂陈。

    吴大爷的威望还是有的,乱哄哄的场合两嗓子就镇住了,卫玄对此只能暗暗的抹去一把冷汗。转过身来,拿起一块木炭在挂起的两块门板上画起图了。一条条黑线在卫玄手里组成了一个个奇怪的图形,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轮子,只是复杂了许多。

    南山村的田地布局很奇葩,或许是依着山的缘故,全然没有一点关中平原一望无际的平摊,反而像极了岭南的梯田,只是没有形成明显的阶梯罢了,但靠近南边终南山的地势高,靠北灞河的地势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种地势,引水灌溉按说引山中的溪水才是正途,只可惜那溪水被许多巨石挡住了。盘算一下碎石引水的成本,把灞河的水引上来才是正途。

    卫玄没有选择翻车,这种产生于汉时的引水工具虽然有用,却并不适合南山村的情况,哪怕是更为省力的龙骨翻车也是如此。村南和村北的落差还是很大的,要靠人力才能使用的翻车并不比人工抬水省力多少。对此,卫玄选择了纯自动的筒车。制作是麻烦了些,可好在装好后不用人管,想要灌溉只要给水渠开个口子就好了。

    筒车并不难,哪怕村里面现在没有一个专职的木匠,但依着卫玄画好的设计图组装一个也不难。只是最关键的车轴有些麻烦,其它的就地取材就好,终南山里粗壮的大树可不少。

    灞河还是很宽的,水势也很平缓,并不是安放水车的好地方。好在南山村北的那条属于灞河的一个小支流,水势虽然也不够极,但也够用了。

    依着卫玄的设计,村南要挖一个大大的水池,然后修一道水渠直通灞河。筒车舀上来的水经过架起来的管道注入水池里,等水池满了之后多出来的水则经水渠重新回到灞河里。至于田地的灌溉,只要在水渠边开个口子就行,浇好后把口子一填,就凭水渠里的水是没可能冲开田垄的。

    筒车的大小是经过卫玄测算过得,直径六米的大小并不算大,运输上也没有麻烦。把处理好的木料运到河边,就地组装,除了关键的车轴多用了些功夫外,别的都简单得很。短短几天的功夫,村北的河里就多了一个缓缓旋转的筒车,吱呦吱呦的很有节奏感。

    挖水池、挖水渠这些工作都很简单,从筒车架一条管道直通水池却是个麻烦事。足够粗的竹子并不多,吴大爷领着人在山里转了足足三天才砍够足够的竹子。这些竹子很合适,孩童大腿般粗细,架在搭好的架子上刚好同到水池。看着水池一点点的填满,卫玄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光秃秃的水池并不好看,卫玄托秦真捞了一点儿鱼丢了进去,水池边还种上了些树。都是从山里移植过来的,倒是好养活,卫玄盯了几天看着树上的叶子又多了不少,这才放下心。水池很大,也够深,足足用了两天时间才填满。吴大爷在水池边搭了个小茅屋,这两天一直盯着,看着水满了才把早就留好的口子打开,就见多出来的池水顺着窄窄的水渠向河流去。一辈子没掉过几次眼泪的吴大爷此时却老泪纵横,虽未出声,却宛若惊雷。

    卫玄静静的看着这一幕,没有出声劝慰,只是拍了拍脚边撒欢的大黄便离去了。大唐人对土地的感情卫玄并不理解,但这不妨碍他对吴大爷的行为心生敬意。尽管这件事使得卫玄在南山村的地位又高了许多,但只有卫玄自己知道,他这只不过是对村民的感恩罢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未尝不是卫玄的风格。

    田地里的事,耕种、除草、施肥只是一小部分,农作物漫长的生长期最重要的还是灌溉,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解决的灌溉的问题,田地里的活计就少了许多。不过,还需注意山里的野兽糟蹋庄稼。吴大爷特意给村里的小伙子们分好了班次,一人在水池旁的那间小屋里住三天守夜。卫玄本也想去的,却被劝住了,理由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歪着头想了想,这话着实在理。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孩童少了卫玄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而现在则是给村子的富足寻找新的道路。

    贞观年间的餐桌很单调,普通人家鲜少有吃菜的,便是有也多是蒸煮,还淡得很。卫玄的胃享受了大半年的农家菜,早就到了极限。如今安稳了,自然要想办法改善改善。

    山里面的宝贝很多,卫玄去年就找到不少豆角,如今刚好种下去。昆仑紫瓜虽然稀罕,但也不难找,一并种下。黄瓜也常见,再加上不稀奇的韭菜,倒也种了好大一块地。卫玄没有假他人之手,都是亲手种下去的,村民们可不能理解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不过是卫玄的意愿,也就随他了。只不过如此一来家里的羊少了一块放养的地方,小孩儿们放羊如今要走出好远才行。

    卫玄没有心思给人普及什么是营养学,很多东西只有让人亲身尝试了才会相信。就像盐,谁会想到有毒的卤盐经过一番熬制后会变成雪白的青盐?来到大唐这么长时间,卫玄只有两个东西到了忍受的极限:一个是万恶的兜裆布,另一个就是散发奇怪味道的醋布和硬的像石头的盐块。很多时候卫玄都在想,自己如今这副三天两头就生病的身体就是因为吃了那些盐的缘故。如今有了青盐,终于可以将那些奇怪的东西丢掉了,虽说丢的时候全村人都是一副心疼的样子。

    当然,青盐这东西自己吃吃也就罢了,可不能传出去,被人知道少不了麻烦,卫玄可不想被人当成私盐贩子给抓起来,也不想给别人解释这东西的原理。好东西自己偷着乐就行了,到处瞎嚷嚷只会生事端。在这一点上,如今的南山村人和卫玄是一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