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心里却真的充满了疑问——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哪个环节崩了?
为什么最佳影片这个最重要的奖,他全力以赴之下,依旧掉了链子?
……
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了给“最佳电影”投票的全体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的心中。而在这大约6000个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和技术工会成员之中,又有312人尤为吃惊。
因为他们都是哈维·韦恩斯坦关系网里的一员,是他通过多年的人脉关系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铁票仓”。他们投票的时候,也是心照不宣地照着“艺术家”写下了那一票。
但如果,假如有一个上帝视角,无视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将会看到,这一幕——
一条看不见的线,悄无声息地牵引着无数张选票,在最后的统计环节中,轻轻地偏向了一个不被预设的方向。
2012年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仍采用“记分制复选”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位会员在投票时,不是只选择一部最喜欢的影片,而是需要依喜好顺序依次填入多部作品,从第一名到第五名。
这本是一种鼓励共识、避免极端的投票机制。
结果,《艺术家》虽然在第一顺位得票中领先,却也因为其默片黑白的风格较为偏锋,导致不少投票人干脆将它排除在外,甚至连第五名都不选它。
而《盗梦空间》不同,它不但在第一顺位有稳定票仓,更关键的是,它在大多数选票的第二、第三顺位中,出现频率极高。它是一部少有人特别偏爱,但也极少有人特别讨厌的影片,是典型的“广泛认同型”。
于是,当投票系统一轮轮淘汰得票最少的电影,并将它们的选票按下一个偏好重新计入时——《盗梦空间》的得票如暗流汹涌般迅速上涨,最后在某一临界点实现了反超。
奇迹,就这样在一个没人料到的机制缝隙中发生了。
最佳影片的金像奖,就这么被它一把拽走。
而在这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推演中,是否有人暗中操控?
没有。
虽然华纳兄弟动用了资源、人脉、包场试映、媒体铺垫,该做的都做了,但效果依旧只是到了有一定影响的程度,远谈不上操盘。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转折点,那或许只能追溯到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
奥斯卡提名者官方晚宴,恰好撞上中国的元宵节。
而《盗梦空间》的男主角、同时也是影片投资人之一的某人,彼时自觉在影帝与导演奖项上希望渺茫,便干脆没有赴宴,而是低调返回中国,陪父母吃饺子去了。这本来也是当初他答应潘程蓉的事。
事情被学院官方爆料出来之后,他这次拒绝赴宴的举动,竟然被媒体当成了一个新闻,报道了他的特立独行,为了亲情,不惜放弃这么好的宣传机会,是如何如何,甚至顺便还宣传了一番中国元宵节。
而这样的我行我素,看亲情看得比拿奖更重要的行为,恰好击中了学院内一部分文艺范成员的软肋。
这部分人有一些正是韦恩斯坦影业的“铁票仓”。
于是乎,其中大概有个几十号人,在第一顺位果断支持《艺术家》的同时,却在第二、第三顺位上,想了想,想起了媒体赋予某身上的“反好莱坞”“文化自觉”“独立精神”等种种标签,于是把票投给了本来那部不屑一顾的商业电影。
最终,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
是巧合吗?
当然是。
可事实上,如果把时间尺度拉得更长一点——放眼过去二十年、三十年的奥斯卡评选过程,就不难发现:
那些最终摘下“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或许超过一半,都不是第一轮最受欢迎的;而那些最终抱走“小金人”的影帝、影后、最佳导演,也有三分之二并非一开始就被看好。
他们只是,在规则、机制、宣传、关系、人情、话题、风向等无数因素之中,同等侥幸的被推了出来。
正如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理论中所说的那样:“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不是可计算的必然,而是无法预测的偶然。”
这个世界其实不禁肮脏,还是一个精致而巨大的草台班子。
正是如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