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笑了,笑得有些无奈,“朕知道。这些年,朕防着你,怕你夺权,可你比朕更适合当皇帝。当年送你去北秦,是朕的错,让你受了十年苦。”
萧瑾明没理会皇帝这番说辞,皇帝惯会玩这套的,皇帝走下了龙椅,手里藏着一把断刃。在他扶起萧瑾明那一刻,正打算把短刃刺向萧瑾明,结果,萧瑾明一个反手,把刀捅向了皇帝。
皇帝有些错愕,这刀其实捅得不深,但位置极其微妙。
“你我父子,终究还是要刀剑相向了是吗?”皇帝看着萧瑾明,问出了这句话。
“不怪儿臣,是父皇先动的手。父皇,您可曾真心想过要传位于儿臣?您对儿臣就忌惮至此吗?儿臣终究是大夏的皇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出卖大夏的事情。儿臣从未想过篡位,可这是您逼我的。”萧瑾明看着皇帝,转了个手,拔出了那把短刃。
皇帝捂着伤口,看着萧瑾明,“你这样,就是弑父弑君,就算坐上了这个位置,也坐不稳的。”
“徐文泽,记下。崔家乱党误伤皇帝,皇帝死于崔家之手。”萧瑾明吩咐一句,徐文泽立刻应下。
皇帝看了一圈殿内的人,这才发觉,这些人不是立政殿的熟脸。原来,萧瑾明早就在埋伏入京的时候,把人安排上了。
白玥安拍拍手,原本侍立于殿内的宫人都亮出了兵器。当时,白玥安让李谖找人,借着崔家找外包的方式,把亲信和暗卫送了进来,全部替换了立政殿的宫人,为的就是这一步。
皇帝见状,只能当场书写诏书,册立萧瑾明为太子。
半个月后,萧瑾明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同一天,白玥安被封为太子妃。
三个月后,皇帝的伤口恶化,体力不支,难以维系国政,太子妃与太子日日侍奉皇帝身侧,仁孝之心天下皆知。
皇帝最终下诏,禅让帝位与太子。
十二月十五,萧瑾明穿着龙袍,站在天坛上,接受百官朝拜。白玥安站在他身边,穿着皇后的礼服,笑容温婉。萧瑾明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册立白玥安为皇后,并让白玥安临朝听政。
白玥安在民间推举扫盲班,同时自上而下地引导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鼓励工匠创新发明,奖赏有突出贡献的工匠。
徐文泽任职鸿胪寺卿,负责大夏与海外诸国的往来。徐文泽信奉着一条真理,远交近攻,积极建立与海外诸国,西域诸国的文化、经济、技术往来沟通。与夫人李谖,为大夏的邦交之路开辟了一条新道。
魏风华回了边关,他亲自镇守在大夏与北秦的边防之上。在北秦的所有屈辱,他要亲手报回来。只是,跟着他一块去的还有冷流月,两个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对了眼,志同道合,一块去了。
李峰回了沧州,守住大夏与东凌的国门。水帮的严老大、青龙帮的童贯如今也是沧州响当当的人物,毕竟是陛下亲自提匾额赞许的人。徐文渊多次外放调整后,提调回京,主持律法修缮一事。
萧瑾明不会食言的,他让薛元清入了户部,同时筹划着整体的大夏商业版图搭建及规划。后又在六部之外独立设置商部,由薛元清任尚书,专司商贸往来一事。
徐文澈去了大夏与西楚交界之地,在御林军里没有意思,都是小打小闹,他要去边疆开疆拓土。刘进也跟着他一块去了,御林军统领换成了吴卓。徐文澜则是建立起了一家书院,研习诸子百家,人人称道其为徐家再出世的天才。
昭阳长公主自萧瑾明登基后,便把红甲军交给了白玥安,她则是做起了富贵闲人。琅华郡主和徐文韵搭建着属于大夏的物流供应体系,实现了更高效率的物品流动与商贸运输。
王庭渊提调回京,任尚书令,在白玥安的提议及计划下,王庭渊主持完成了大夏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期间,萧瑾明和白玥安日日去跟太上皇请安,常侍奉太上皇身侧,只是天不遂人愿,在萧瑾明登基后的第二年,太上皇便撒手人寰了。依着规矩,葬入陵寝之中。只是,萧瑾明悄悄让人将宣德皇后的遗骸移走了,送回王家的祖坟内安葬。
“母后不喜父皇,若是再将她与父皇合葬,怕她会不高兴。母后难过了一辈子,总不能死后还不开心吧。如果可以,希望母后能永远在王家,做她想做的事情。”萧瑾明在宣德皇后悄悄移走后,在这个小坟包前说着这些话,这个坟包旁还有一块明显预留的地方。
萧瑾明有些错愕,但他很快明白了。这是张道长给自己选的地方,张道长虽说仙风道骨,但还是放不下当年救下他的宣德皇后。
“安安,朕要御驾亲征了,朝中这些事情,交给你了。”萧瑾明柔柔地对着白玥安说道,他对白玥安很放心,朝中这些事情交到白玥安手里,他相信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承乾那孩子,你让乳母带着就行,别给自己累着了。他都三岁了,没必要整天黏着母亲。”萧瑾明口中的承乾便是二人的长子,他一出生,萧瑾明便立了他为太子,三岁便启蒙,把他丢给了徐老太爷和王老太爷悉心教导,顺带让他几个在京的舅舅也教教他。
“你倒是狠心。”白玥安瞪了萧瑾明一眼,她其实一直对于让一个幼儿离开母亲这件事情很抵触,同时也抵触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一事。所以,自打这个孩子出生以来,有什么都是两个人尽可能亲自教导的。
“他是太子啊,也该长大了。”萧瑾明说了一句,凑到白玥安身边,“安安,你好香。”
“滚。”
“回宫滚。”
萧瑾明御驾亲征,第一个解决的国家就是北秦。随后陆续解决了西楚和东凌,彻底建立了史书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夏朝。而大夏朝自开国皇后起便有了皇后摄政的影响,故而后世每一位皇后都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史书记载的白玥安则是有“开万世之先河,救万民于水火”的美誉。自萧瑾明而起,大夏国祚绵延一千余年,经久不衰,白玥安留下的那本关于时刻体察民情,事事以民出发的笔记被誉为治国之圣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