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书屋

77书屋>大学哪些事儿 燕姿 > 第20章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第2页)

第20章 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第2页)

地方政府也同步跟进:2014年,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先后成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域分中心”,并与高校共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上海、北京等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高校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地方配套机构的成立,为高校转化中心提供了“外部合作伙伴”——高校转化中心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可以依托地方转化中心对接企业资源,依托引导基金解决技术熟化资金难题,政策的“合力效应”开始显现。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

(二)市场拉力:横向经费增长与政产学研需求的双重驱动

2015年前后,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转化中心成立的最直接市场拉力。数据显示,2010-2014年,全国高校横向经费从456亿元增长到987亿元,年均增长21。3%,远超总项目经费12。5%的增速。横向经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对高校技术的需求已从“零星合作”转向“规模化合作”,传统的“教授个人对接”模式已无法满足。

我校2013年的横向合作数据极具代表性:全年签订校企合**议327项,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等10个学科,合作企业涵盖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其中,有23项协议因“技术指标与生产需求不匹配”中途终止,18项因“后续技术支持不到位”引发纠纷。科发院原项目管理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当时每人要负责90多个项目,既要管经费拨付,又要管合同审核,根本没时间跟踪项目进展,企业有问题找不到人,教授有困难没人协调,合作自然容易出问题。”

除了校企合作,“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一体化需求也在2015年快速升温。地方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迫切需要高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转化分中心,带动产业升级;金融机构希望通过投资高校转化项目获得收益;科技服务机构需要高校技术资源拓展业务。这种多主体、多需求的局面,要求高校有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比如,地方政府要求与高校共建研究院,需要对接土地、政策、资金等资源,这不是科发院的管理职能所能覆盖的,必须由转化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

(三)高校内生动力:破解“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自我革命

2015年前后,高校自身已深刻认识到“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危害:一方面,大量科研项目“为科研而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技术,高校因缺乏针对性研发而无法提供,形成“科研无用、需求无应”的尴尬局面。

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在“211”高校2014年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因“成果转化贡献不足”,排名较上一轮下降2位,这些现实压力,让高校管理层意识到:不解决成果转化问题,就无法实现“内涵式发展”。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在变化。2014年,“80后”教授已成为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满足于“发表论文、获得职称”,而是更希望“自己的技术能真正用在生产中”。某高校年轻教授的话颇具代表性:“我研发的‘环保型涂料技术’,如果能在企业落地,每年能减少10万吨VOC排放,这种成就感比发表10篇SCI论文还强。”但在科发院时代,科研人员要自己找企业、谈合作、办手续,耗时耗力,很多人最终选择“放弃转化”。成立转化中心,相当于为科研人员配备了“专业经纪人”,让他们能专注于技术研发,这是高校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必然选择。

四、人员分流与扩充的深层考量:从“管理型团队”到“转化型团队”的能力重构

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机构的拆分,更是人员队伍的“重构”。2014年前后,高校在人员分流与扩充过程中,始终围绕“打造专业化转化团队”的目标,既考虑“历史传承”,又兼顾“能力补位”,最终形成了“核心团队留任、专业人才补充、跨界人才引进”的人员配置逻辑。

(一)原成果与推广处人员的分流:保留“技术基因”,释放转化活力

原科发院下属的成果与推广处,是转化中心的“核心班底”。2014年前后,这类科室通常有3-5人,大多具有“科研背景+管理经验”的双重特质,他们既懂高校科研流程,又了解基本的成果推广方法,是转化中心不可或缺的“种子力量”。

分流过程中,高校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意愿优先”,优先选择对成果转化有热情、有经验的人员。某高校在分流时,通过“个人申报+科室推荐+院级考核”的方式,从原成果与推广处8人中选出7人进入转化中心,其中1人因“更擅长行政管理”留在科发院,这种“人岗匹配”的选择,避免了“强行分流”导致的积极性不足问题。二是“职能衔接”,原成果与推广处的核心工作(如成果登记、专利申请、合作初步对接)全部移交转化中心,确保工作不脱节。我校原成果与推广处主任担任转化中心副主任,负责统筹原有业务,实现了“平稳过渡”。三是“能力提升”,对分流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派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习“技术转移流程”,到地方技术交易所学习“专利运营技巧”,帮助他们从“兼职转化”转向“专职转化”。

原分流人员的价值,在转化中心成立初期尤为明显。某高校转化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原成果与推广处的工作人员就梳理出全校“有转化潜力的专利”120项,其中30项是之前因“没人跟进”被遗忘的成果。他们还利用熟悉院系的优势,快速对接了15位有转化意愿的教授,为转化中心打开了工作局面。正如某转化中心主任所说:“这些人是‘桥梁’,一边连着高校科研,一边连着市场需求,没有他们,转化中心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内部人员扩充:从“管理岗”到“转化岗”的跨部门选拔

仅靠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无法满足转化中心6个科室的需求。2015年前后,高校普遍从校内其他部门选拔人员,扩充转化团队,选拔的核心标准是“能力互补”,弥补原团队在“市场对接、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短板。我作为科发院老科长,也在科技转化中心成立1年后,申请从科发院调到了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办公室,实现了从以前的纵向管理再到横向开发的转身。

选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从教务处、研究生院选拔“懂学科、懂人才”的人员,充实到“校企合作科”“****科”。这些人员熟悉高校学科布局与人才优势,能快速匹配企业的技术需求。二是从财务处、审计处选拔“懂经费、懂政策”的人员,充实到“综合办”“项目办”。转化中心涉及大量横向经费管理、转化收益分配工作,需要熟悉财务政策的人员把控风险。三是从图书馆、档案馆选拔“懂信息、懂检索”的人员,充实到“知识产权科”。这些人员擅长文献检索与信息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评估专利价值、规避侵权风险。

内部选拔的优势在于“熟悉高校环境”,人员能快速上手工作。但也存在不足:大多缺乏市场经验,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因此,高校通常会安排内部选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我校2015年就选拔5名转化中心人员到当地龙头企业技术部去挂职半年,回来后他们制定的“校企合作流程”,更贴合企业需求,合**议履约率从60%提升到85%。

(三)外部人员引进:从“高校圈”到“市场圈”的人才突破

要打造真正的“专业化转化团队”,仅靠内部人员远远不够。2014年前后,高校开始打破“只招教学科研人员”的传统,从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引进具有“市场背景”的外部人才,这是转化中心人员配置的“革命性突破”。

外部引进主要聚焦四个领域:一是“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充实到“校企合作科”“成果转化科”。这类人才熟悉企业技术需求与生产流程,能精准对接高校技术。二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充实到“知识产权科”。这类人才通常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或法律背景,能提供“专利申请—维护—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三是“政府政策研究人才”,充实到“****科”。这类人才熟悉地方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帮助高校对接地方政府资源。四是“金融投资人才”,充实到“项目办”。这类人才熟悉科技金融产品,能为转化项目对接投资资源。

外部引进人员虽然“熟悉市场”,但也面临“融入高校”的挑战。为此,高校通常会安排“双导师制”,由校内熟悉科研的人员与外部引进人员结对,帮助外部人员了解高校科研流程与文化。

(四)团队协同设计:构建“技术+市场+法律+金融”的复合型团队

人员分流与扩充后,高校更注重团队的“协同效应”——避免各科室“各自为战”,形成“1+1>2”的合力。2015年前后,转化中心通常会建立“项目小组制”:针对每个重大转化项目,成立由“技术对接人员(原分流或内部选拔)+市场对接人员(外部引进企业人才)+知识产权人员(外部引进法律人才)+资金对接人员(外部引进金融人才)”组成的项目小组,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我校“新型耐高温陶瓷涂层”技术的转化,就是团队协同的典型案例:项目小组中,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对接李教授,确保技术参数准确;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对接合作企业,确定生产工艺要求;知识产权人员负责专利侵权风险排查;金融人员对接地方引导基金,解决中试资金。最终,该技术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李教授感慨:“以前我一个人跑企业、跑专利局,累得够呛还没效果,现在有了项目小组,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转化效率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我校还会建立“跨科室沟通机制”:每周召开科室协调会,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每季度与科发院、院系召开对接会,确保信息畅通。这种协同设计,让转化中心从“分散的科室”变成了“有机的整体”,真正具备了“全链条转化能力”。

五、历史意义:高校科技管理从“重研发”到“研转并重”的里程碑

2015年前后高校新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不仅是一次机构调整,更是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的“历史性转折”,它标志着高校科技工作从“重研发数量、轻转化质量”转向“研发与转化并重”,从“封闭的学术圈”转向“开放的创新生态”,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

对国家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014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35%,2016年突破40%,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化中心成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枢纽”,它对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业需求、金融资本,让创新要素实现了“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层基础。

对高校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破解了“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长期难题。它让高校科研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科研人员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能参与产业创新的“实践者”;让高校不再是“封闭的学术机构”,而是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引擎”。我校校长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说:“转化中心的成立,让我们的科研工作有了‘落地的根’,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