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那样——和现有的当权者谈判。不过在黄金时代的那些年里,传统的实
①《上海总商会月报》,3。7(1923 年 7 月),《会务记载》栏;美国国家档案馆,驻上海总领事克宁翰电,
1923 年 6 月 26 日,893005095。
①《“商人政府”的批评》,《东方杂志》,20。11(1923 年 6 月 20 日)。
②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向导周报》,1923 年 7 月 11 日,第 31—32 页。
③《字林西报》,1923 年 6 月 26 日。
用主义取得了新的意义。除了保护某些集团的利益外,它现在还通过不断地
解决种种具体“问题”而确保进步。在胡适的鼓吹下,这种主张被中国银行
家们采用来处理他们和已经削弱了的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想借此迫使
政府接受他们的观点。“在进步已不可能的局势中,总也需采取某些步骤”。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又不能向外国贷款(受到 1920
年新银行团协议的限制),这使中国的银行家们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中国的
新式银行被外国银行截断了向对外贸易提供贷款的渠道,又被旧式的钱庄堵
死了向国内贸易网提供资金的通路,于是就利用政府增加国内借款所提供的
机会获利。由于国家财政处境艰难,这种投资比表面上看起来往往更有利可
图。利息实际上是按债券的面额计算的,而债券常常是以极高的贴现率取得
的。利润与风险成正比:二者都很高,因为在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公款的投
资与兑现自然是非常危险的。
大多数从事这种业务的银行不是具有官方的地位,就是和政界有某种关
系。它们大都设立在北京或天津,其董事和贷款人中就有不少过去的部长或
未来的部长:例如梁士诒、周自齐、王克敏、曹汝霖、叶恭绰。
北京的银行界和政界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很好地用交通系的活动来加
以说明。乍一看人们会以为,1920 年以来使银行家们和部长们分裂的对抗,
只不过是掌握统治权的军事政治官僚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表现。①这样分析虽
然也对,但不全面。这样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在银行家之间已经发展起来的团
结一致,以及他们对政府的无能与错误的不满。
北京银行家协会体现了当地金融界的团结和力量。它在全国银行公会联
合会中的影响可以和上海旗鼓相当。1920 年 12 月 6 日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
在上海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它警告政府,如果想得到资金,就必须缩减军
费开支,调整内债,改革币制。②用张嘉璈的话来说,银行家们的不妥协态度
只不过是“他们爱国心的表现”。“他们准备为任何有助于国家的公债提供
强有力的支持”。① 1921 年 1 月成立中国银?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