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统二年的深秋,襄郢城笼罩在一片肃穆而忙碌的氛围中。
范蠡的请辞,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虽渐平息,但理政殿七卿之位空悬一事,始终牵动着朝野上下敏感的神经。
这个位置,乃是帝国的权力的核心决策层,权势巨大,地位尊崇,是多少官员毕生奋斗而难以企及的梦想。
皇帝熊章对于这个空缺,并未急于填补。
他需要时间观察,更需要权衡。
理政殿并非寻常衙署,其内每一位大臣都分管一摊国之重务,彼此协作又相互制衡,新的人选必须既有足够的资历与能力担当此任,更需能与现有的弥生、卜子夏、昭信、公孙朝等诸位大臣和谐共事,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连贯与稳定。
他的目光在朝堂重臣名录上逡巡良久。
最终,一个名字反复浮现,那就是大理寺卿、章华学宫祭酒,沈明。
沈明,这个名字背后代表着楚国一段特殊的历史与一份深厚的君恩。
其父乃是沈诸梁。
沈诸梁原是叶君,是少数忠于楚王的封君,在熊章地域外侮和平定内乱之时,出力颇多,之后又主动配合熊章的集权改革,上交奴隶与并与熊章更换封地,可谓识时务之俊杰,为熊章平稳解决国内最大封君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又担任楚国令尹,稳定了楚国朝局,缓和了熊章与楚国封君大夫的矛盾,这份情谊,熊章一直记在心里。
而沈明本人,虽蒙父荫得以较早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郡守、吏部尚书,直至如今的大理寺卿,但他并非纨绔之辈。
相反,他在每一个职位上都兢兢业业,勤勉任事,尤其是在吏部尚书任上长达十余年,掌天下官员铨选考绩,却从未听闻其有营私舞弊、任人唯亲之举,反而以公正严明着称,为楚国选拔输送了大量实干人才,朝野官声极佳。
调任大理寺卿后,执掌楚国司法审判之权,同样能做到明断狱讼,少有冤滥,深得同僚敬重。
兼任章华学宫祭酒之时,更是将这座楚国最高学府打理得学术氛围浓厚,压制了学宫各学派的无效争斗,为朝廷不断培养了不少未来的栋梁。
更重要的是,“大理寺卿兼章华学宫祭酒”这个职位,在过去的十数年里,仿佛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它几乎成为了进入理政殿的预备阶梯。
之前的卜子夏、昭信、公孙朝,无不是从这个位置步入帝国最高决策层的,沈明在此位已有时日,资历、能力、声望均已足够。
总理大臣弥生也曾在闲谈中多次向熊章称许沈明,言其“老成持重,顾全大局,乃国之干臣”。
这一切,都让沈明成为了填补空缺的最合适,也最顺理成章的人选。
空缺三个月后,皇帝熊章终于做出了决定。
这一日,沈明如常在大理寺官衙内处理公务,审阅着各地上报的疑难案卷。
窗外秋阳正好,但他心中关于理政殿空缺的那点波澜,早已在三个月的等待中渐渐平复,虽偶有遗憾,却也安于现状。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