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按照杨嗣昌所说,攘外必先安内,把外敌那边放在次要地位,那也不等于说就不需要给边军供应粮草物资了——要是真的敢这么做,那外敌第二天就能打进来,然后明朝也就不需要考虑到底是外敌重要还是内患重要了。
所以,这部分的支出还要持续。
同时,朝廷的正常运转还需要持续支出,同样不好俭省……其实也不是不能俭省,但是刘启也不清楚明朝朝廷官员从朝廷这边获得的钱粮有多少,朝廷和各个官府衙门的运转开支有多少,如果都已经压制到了极限,那肯定就不能再往下减;如果还有相当大的空余,那刘启也觉得很难往下减。
后者当然有很大的削减空间,可是明朝财政早已出了问题,持续了不知道多少年,这么些年都没能让这些官府衙门把多余的支出削减干净,反而选择继续压榨百姓,那朱由检也恐怕同样做不到。
甚至可以说,因为明朝的境况越来越不好,所以,之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未必能做到;之前都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就更做不到。
除了上述的支出外,还有其他常规军队的正常军饷支出——按照已知消息,这个支出还时常给不出来;以及皇宫皇室的开支——这个还是能给出来的,但是同样不清楚到底是多是是少,能不能进行削减,愿不愿意进行削减……
总之,反正刘启计算了一番之后,他不觉得明朝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允许他们进行这样一番庞大的军事部署。
那么问题来了,杨嗣昌可不是随便嘴上说说就完事儿,他要是敢这么做,说不定下一刻就得进了大狱,然后被流放充军……所以,他一定是真的打算推行这个军事部署的。
而既然如此,他也必然想好了钱粮从何而来这个问题。
但刘启想来想去,都觉得明朝没什么多余的地方能够来钱——真的应当搞一搞的,比如官府衙门开支、比如官员钱财、皇室开支、宗室开支、被圈占的土地……这些明朝朝廷,不,朱由检,朱由检大约是搞不动或者不想搞。
而杨嗣昌也绝不可能这些道理都不明白,他不可能在这个上头要求皇帝动手。
那么,那么他们会怎么做?
……百姓?赋税?……他们不会是想要继续加税吧!
刘启嘴角一抽,不忍直视地捂了一下自己的眼睛。
要果真如此,而且皇帝也同意了、朝臣也都同意了的话,那,那明朝可真是死的不冤,死的不冤啊!
【既然提出了整体的军事部署,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让这些军事部署能够落实下去。】
【因此,紧随其后,杨嗣昌在兵力和军饷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计划:首先是兵力。以现有兵力,显然不可能达成杨嗣昌的计划,简单来说,兵力不足,需要增兵。】
【杨嗣昌直接提议,要求增兵十二万。具体划分是这样的:凤阳和泗州祖陵,官兵数量增加五千人;承天祖陵官兵数量增加五千人,这两个地方的官兵都坚守当地不动;陕西三边总督这边,官兵数量增加三万,总理军门官兵数量增加三万,这六万人都用来追剿起义军;凤阳、陕西两个巡抚下辖的官兵数量各自增加一万,总共两万;湖广、河南两个巡抚的官兵数量各自增加一万五千,总共三万。】
【以上,五千+五千+六万+两万+三万=十二万。】
【多出来十二万人,这十二万人是真的指望他们作战的,当然不可能不给他们发军饷、不给他们提供粮草,因此,军饷也得随之增加。】
【而按照杨嗣昌的规划,这新增的十二万人之中,步兵的数量应该达到七万四千人,骑兵的数量应该达到三万六千人。
步兵和骑兵的军饷并不相同。步兵每人每天应该发给饷银五分,七万四千人一年所需的饷银,就是一百三十三万两千两;骑兵每人每天需要饷银和草料钱共计一钱,三万六千人一年算下来就是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
【这两者相加,就是最后的总开支,是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两。】
【当然,这是杨嗣昌的计算结果。】
【后来和户部一讨论,户部尚书表示,你这钱算得少了!这两百六十多万两只够十一万人所需,还需要增加十八万两,供给一万人,所以按照户部的计算,最后需要的钱应该是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直接增加十多万的兵力?!”朱棣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兵力数量……虽然好像每次看大战,都是几十万对几十万的规模,但事实上,正常状态下,增加十万就已经非常非常了不得了。
通常来说,十万人就已经能够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向,就像是他当年的靖难之时,其实他手下的军队数量一直也没有特别特别多,但是只要都相对精锐、并且指挥得当,那就已经能够取得许多胜利,在很多关键时刻掌握胜局了。
至于说开支消耗……十万的兵力,如果按照十抽一的比例的话,那就至少需要一百万的丁壮人口——但是这个抽调丁壮的比例同样是极高了,正常状态下,朝廷根本不可能来上一个十抽一。
当然,大明的人口数量也不至于到了动员十万兵力就要十抽一的地步。
但是,抽调丁壮还只是一部分;更可怕的是这十万人所需要的各种后勤补给。
按照杨嗣昌和户部尚书计算的,需要两百六十万两或者两百八十万两,这两个数字不论哪一个,都其实是巨额消耗了——别说那个时候的明朝朝廷根本不可能拿得出来,就算是当下,永乐年间,想要搞出来这样的开支也不是随便的事情。
更不要说这还只是饷银的开支。
除了饷银之外,其他各种消耗同样不少,物资、粮草、武器铠甲的损耗、马匹的损耗、人员的损耗……
总之,没有一个是小数目。
杨嗣昌一开口就是增兵十二万……他可真是敢说也敢想啊!也不想想大明能不能负担得起,就算强行负担,后果又是什么……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