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书屋

77书屋>明末封疆 > 第732章 漠南无王庭一(第1页)

第732章 漠南无王庭一(第1页)

魏渊用一碗马奶酒,和一场恰到好处的“把酒言欢”,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漠南决战,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他不仅要在军事上击败对手,更要在人心上,彻底赢得这片辽阔的草原。

它传递的信息比任何战报都更加直接和有力:顺服者,可得优待与共饮;顽抗者,已化为塞外的枯骨。新的时代,已经在这篝火与酒香中,悄然开启了。

所有人都明白,与这位翁牛特札萨克的宴饮,绝非简单的胜利者姿态。

这是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大战已然结束,新的秩序正在建立。顺服者,如翁牛特部,可得优待与安宁;而顽抗者,如多尔衮及其追随者,便是下场。

归化城之战的结果,如同一场席卷蒙古高原的超级风暴,彻底重塑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政治生态。

魏渊及其麾下明军正面击溃多尔衮所率大清精锐,这一事实带来的冲击波,远超一场军事胜利本身,对漠南、漠北乃至遥远的准噶尔部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对于亲历了归化城之战和随后“无敌可汗”兵锋的漠南蒙古各部,如科尔沁、察哈尔残余、土默特、喀喇沁等,魏渊的形象已超越了传统的汉人统帅。

他被视为一位得到“长生天”某种神秘眷顾(以其不可思议的胜利为证)、兼具超凡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因此很快就获得了“博格达汗”(意为圣人汗)的称号。

此前首鼠两端的王公们争先恐后地前往归化城或北京朝觐,宣誓效忠。

他们不仅畏惧明军的武力,更看重与重新强大的明朝恢复“朝贡—封赏”关系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茶马互市、粮食布帛供给。

归化城内,蒙古贸易专员魏文正坐在堆满文牍的案后,指尖掠过一份刚刚由翁牛特部呈上的贡品清单。

清单上不仅罗列着传统的骏马、皮毛,末尾还特别用恭敬的语调恳请天朝“恩准”扩大今年的茶马互市额度,并“赏赐”更多粮食与布帛。

他抬起头,目光穿过敞开的窗棂,望向衙门外新设立的市集。

那里人声鼎沸,与月前的肃杀景象判若两地。

来自宣府、大同的汉商车队络绎不绝,卸下整车的砖茶、铁锅、绸缎、棉布、米粮;而蒙古各部的牧民则驱赶着牛羊马匹,带着积攒的皮毛、奶酪,眼神热切地等待着交易。

一位刚来自察哈尔草原的老台吉,正操着生硬的汉语,与一位明军粮官艰难却兴奋地比划着。

魏文正侧耳细听,依稀听到“过冬…粮食…娃娃…冷…”等零碎的词句。

那粮官并非单纯施舍,而是拿着标准的量具,仔细核对着对方带来的牲口数量,按新颁布的《互市则例》兑付粮票和盐引。

老台吉拿到盖着红印的票据时,粗糙的脸上露出的那种如释重负与感激交织的神情,深深触动了魏文正。

他恍然明白,三叔魏渊为何在击溃多尔衮后,不惜耗费巨大精力,第一时间便下令重开并规范边境互市,甚至从太原、大同官仓紧急调拨粮秣布匹前来。

这些蒙古王公的迅速归顺,固然是畏惧那日山脊上出现的“魏”字大旗和明军犀利的火器,但更深层的,是他们无法抗拒这背后的实利。

茶,是他们生活的必需,能解油腻,助消化,长期依赖内地输入。

铁锅、布帛,是提升部落生活质量和抵御严寒的关键物资,草原难以自产。

粮食,更是遇到白灾(雪灾)黑灾(旱灾)时,能救活无数牧民性命、稳定部落人心的战略资源。

而他们能拿来交换的,正是草原上富余的牛、羊、马匹及各类毛皮。

过去,这种交换时断时续,常被战争和封锁打断,且常受奸商盘剥。

如今,一个强大的明朝以胜利者的姿态归来,反而愿意以一种相对公平、稳定的规则重启贸易,对他们而言,简直是长生天降下的恩赐。

魏文正看到,那些前来归顺的王公,在献上表示臣服的“九白之贡”后,最关心的往往不是虚衔封号,而是迫不及待地询问互市的地点、时间和章程。

他们的眼神里,对武力的恐惧正逐渐被对即将到手的茶砖、粮食和布匹的渴望所取代。

“原来…征服人心,不止靠刀剑,更靠锅釜、茶叶与布帛。”

魏文正低声自语,心中对三叔的深谋远虑有了更深一层的敬佩。

他提起笔,在那份翁牛特部的清单上慎重地批下“准予所请,着市舶司按新例办理”的字样,并盖上了自己的官印。

他知道,这薄薄一纸文书,其安定边疆的效力,或许不亚于一场局部的军事胜利。

一条由粮食、茶叶和布匹编织而成的、更为牢固的纽带,正将漠南草原与中原王朝,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魏渊并未简单恢复明朝过去的羁縻政策。他通过“巴图汗”这一代理人和直接派驻的督查专员,推行更深入的管理。

他先是划分牧地,明确各旗边界,减少因草场纠纷引发的内斗。

杨海龙勒住马缰,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刚刚返青的草原。

塞外的风吹拂着他身上那套新领的、代表“督查专员”身份的青色官服,衣袂猎猎作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