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三角形才是最稳固的结构。
于是,奔赴各地的秦兵也会“好心”告知这些人:此策并非始皇或朝中大臣所想,乃是儒家那位叔孙通极力提议并促成的,意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
各地儒生闻讯,多是不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儒家弟子,岂能出此馊主意?”
对于这些不信邪的儒生,大秦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包吃包住,送他们去咸阳,亲自找叔孙通对质。
到了咸阳,这群儒生才发现,大秦没骗他们。
不仅没骗,大秦甚至还帮儒家美化了。
因为此事参与者,还有那位不仕秦国、隐居嵩山、未来还参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孔子八世孙——孔鲋。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对此,孔鲋的解释是:旧儒家已不合时宜,需改革方能于新百家争鸣中存续。
然而,能千里迢迢来咸阳对质的,多半是理想主义的儒生,他们无法接受儒家为权势向君王卑躬屈膝。
尤其是孔鲋,此前一直嚷嚷暴秦虐政,要么秦弃法从儒,要么掀翻暴秦。
这样一个人,还是孔子八世孙,他如今却转头入仕?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若非始皇派兵保护,叔孙通和孔鲋怕是要被愤怒的儒生当场痛殴。
打不着人,儒生们便堵门叫骂:
“元来降元,清来降清,倭来降倭!”
“世修降表衍圣公,铁骨铮铮劝人忠!”
“不是你们孔家后人没骨气,也不是你们孔家后人被蛮夷换了种。”
“是特么孔子仙逝,尔等脊梁便断了!”
“没种的玩意儿,摸摸裤裆那二两肉还在不在!”
入仕秦国便是背叛儒家吗?
倒也未必。
孔鲋此前不入秦朝,整日批评时政,却将弟子叔孙通送入秦国,谁不知是两面下注?
自己博取清名,让弟子谋取出路,大家都懂。
但儒生们实在愤怒。
仕秦非不可,但不能前脚骂暴秦,后脚就跪舔!
至少得等暴秦有所改易,秦皇亲自下诏征聘,你再半推半就出山,这才符合士人气节。
如今秦国未改,你就急吼吼凑上去献计,儒家的脸面、名声还要不要了?
呸!
下贱!
特别下贱!
孔鲋实则也是有苦难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