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它可能是汉朝以前的文人根据民间关于晏子的传说写成的,所以还能保存着明快而诙谐的风格。
译文(参考):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对左右说:“晏婴是齐国长于辞令的人。今要来,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人说:“当他来到这里时,请绑缚一个人,从王的面前走过。王问:’为何绑他?’
回答道:’是齐人。’
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偷窃。’
”
晏子来到,楚王宴请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吏役绑缚一人走到王的面前。
王问:“被绑者是什么人?”
答道:“是齐国人,偷盗。”
楚王问晏子:“齐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曾经听人讲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为橘树,生长在于淮河以北则为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其果实的味道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盗窃,来到楚国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窃吗?”
楚王笑答:“是不可以随便同圣人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注释:
1、左右:在身旁伺候的人。
这句说:对左右说。
2、习辞者:长于辞令的人;很会说话的人。
3、方来:正要来。
4、以:用。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句说:用什么办法呢?
5、为:相当“于”。
这句说:当他来到这里。
6、这句说:从王的前面走过。
7、这句说:是干什么的?
8、坐:犯罪。
何坐:犯了什么罪?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