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三年秋分,琼州学宫的青铜钟首次为山民而鸣,钟声里混着黎锦包裹的农具碰撞声。周益手捧刻着《技术普惠令》的椰壳简书,站在火山岩砌成的
“共享台”
上,简书边缘的火铳纹被凿成镂空的麦穗状,阳光穿过纹路,在地面投出
“耕者有其术”
的黎汉双文。
“即日起,火铳轮作图谱、甜火催芽法、枪管丈量术,”
他的声音掠过台下的黎族山民、元军后裔与汉族佃户,“如同火山灰滋养土地,不分族群,不分贵贱。”
波斯学者马吉德正在翻译简书,发现每个技术条款旁都画着简化的火铳纹
——
枪管是空心的,里面盛着象征共享的谷粒。
学宫技术使团的十二名学徒背着
“普惠农具箱”
列队出发,箱盖上的火铳纹被简化为三道螺旋线,适合山民用炭笔临刻。最前方的蒙古族学徒铁木真打开箱子,里面是可拆卸的火铳丈量尺:枪管部分缩短为二尺,扳机改造成刻度锁,轻轻一扣就能固定丈量长度,“阿爸说,当年火铳分敌我,现在分田亩。”
五指山深处的黎寨里,老匠人奥诺正用椰壳凿在石臼边缘刻火铳纹。直径三尺的石臼曾用来舂旱稻,现在每道螺旋刻痕都对应着火铳膛线的七分之一,“这样舂米时,”
他敲了敲石臼边缘的甜火结晶,“谷粒会顺着铳纹排列,就像当年火甲藤兵的队列。”
当第一担旱稻倒入石臼,年轻的黎族少女阿雅按照使团教的
“三旋舂法”
挥动木杵,甜火结晶的微光随着舂米节奏明灭,竟在石臼底部显形出
“丰”
字的黎文
——
那是火铳纹与黎族图腾的天然共振。“比阿公的老法子快三成!”
她的银镯碰着石臼边缘的铳纹,发出类似火铳扳机扣动的清响。
北岸的
“自由民屯”
里,元军后裔正在调试新安装的火铳水车。曾经的火铳枪管被截成五段,焊成水车的导流槽,枪管表面的弹痕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蒙文刻的
“水顺耕道”。当车轮转动,导流槽的螺旋纹让溪水自动分成均匀的水线,灌溉着曾经的元军马场
——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