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虽然是个秀才,平日里也最是爱惜书本。
可他毕竟年轻,心思也大多都放在了温习功课和准备应考之上。
对这些整理归类的杂事,却不甚上心。
那些书简,常常是东一堆西一摞的,翻看起来也颇为不便。
周文轩便将那些书,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
仔仔细细地重新整理了一遍。
遇到那些有残损或者虫蛀的地方。
他还用自己带来的针线和特制的浆糊(用面粉和白芨熬的)。
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破损的书页给修补了起来。
那份耐心和对书籍的敬爱,让小山也是颇为感动。
对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堂兄”,也多了几分亲近和好感。
两人偶尔也会在整理书籍的间隙。
探讨一些书本上的学问,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心得。
周文轩虽然学问不及小山精深,但也算是博闻强记。
对一些个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也颇有见地。
两人一聊起来,倒也颇为投机,相谈甚欢。
在村里组织大家伙儿去修缮河堤或去平整道路的时候。
周文轩也会主动跟着铁牛和柱子他们,一起去工地上。
他虽然干不了那些挑土扛石的重活。
可帮着记录一下各家各户出的工分。
给那些不识字的村民念念张先生新近颁布的什么“村规民约”。
在大家伙儿歇气儿的时候,给大家伙儿讲上一段从书上看来的历史故事,或念上几首有趣的诗词歌赋,解解乏。
却也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时候,他还会学着张大山的样子,拿起锄头。
笨拙地,却也异常认真地,跟着大家伙儿一起,挖几下土。
虽然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甚至手上还因为不习惯使力而磨出了好几个明晃晃的血泡。
可他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脸上也始终带着一股子温和而又坚韧的笑容。
周文轩的这些勤勉踏实、知书达理、又不怕吃苦受累的表现。
自然是都原原本本地,落在了张大山和王氏的眼里,也或记在了他们的心里。
王氏本就是个心善的,见这孩子如此懂事上进,又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心里头更是喜欢得紧,也疼惜得紧。
每日里都变着花样地给他做好吃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还特意让花儿和巧巧,用那新织的、最柔软舒适的“精麻布”。
给周文轩从里到外,赶制了两身合体舒适的崭新衣裳。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