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中,一枚布满锈迹的
105
毫米榴弹炮引信与泛黄的炮兵校准记录并排放置。记录纸上用铅笔密密麻麻标注着
“河湾石堆”“松树林第三棵”
等字样,部分坐标旁用红笔批注
“方言密码验证通过”。字幕:在长津湖的死亡空域,每一发炮弹的轨迹都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当志愿军炮兵凭借方言密码穿透硝烟迷雾,那些带着乡音的校准指令,终将化作撕裂敌军防线的致命弧线。】
1950
年
11
月
28
日凌晨
4
时
30
分
27
军炮兵阵地【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志愿军炮兵在零下
30
度严寒中调试火炮,镜头特写战士们用冻僵的手指转动炮身校准旋钮,炮管表面凝结的冰霜簌簌掉落。画外音:第
27
军《炮兵作战日志》(1950
年
11
月
28
日):“总攻前
30
分钟,各炮位完成第一轮试射,等待前沿部队坐标校准指令。”】
炮兵营长张铁成的望远镜镜片蒙着白霜,他呵出热气擦拭,新兴里方向的雪原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各炮注意,保持静默。”
他的声音裹在羊毛围巾里,却透着金属般的冷硬。报务员小王将耳机贴紧耳朵,手指悬在发报键上方
——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