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书屋

77书屋>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300章 司马师(第1页)

第300章 司马师(第1页)

司马师生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时正值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爆发的关键年份,天下三分的格局初现雏形。

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曹魏政权中后期最重要的谋臣之一,早年虽避世不出,却因才华被曹操强征为官,后凭借多次献策、抵御诸葛亮北伐等功绩,逐渐成为曹魏的“柱石之臣”;母亲张春华,是河内郡名门之女,聪慧果决,曾为司马懿掩盖“装病避仕”的真相,助其躲过曹操的猜忌。

出身于这样的世家大族,司马师自小便接受了严苛的教育与政治熏陶。

他幼年时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聪慧,《晋书》记载他“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兵法谋略,更兼习武强身,是典型的“文武双全”之才。

少年时期,司马师便与当时的名士交往密切,如夏侯玄、何晏等人,这些人皆是曹魏宗室或高官子弟,形成了早期的社交圈层。

不过,与夏侯玄的“尚玄谈、重虚名”不同,司马师始终保持着务实的态度,他深知在乱世之中,仅有才华不足以立足,更需隐忍与谋略。

司马懿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很早就开始带他参与政治事务。

在司马懿抵御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师曾多次随父出征,负责后勤调度或领兵侧翼,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同时,他也在父亲的授意下,暗中结交曹魏内部的中下级官员与军中将领,为司马氏培植潜在的势力。

这一时期的司马师,如同一条潜于渊中的龙,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师的婚姻也与曹魏政权紧密相连。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曹魏重臣夏侯尚之女、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

这场婚姻本质上是司马氏与夏侯氏两大世家的政治联姻,夏侯氏作为曹魏宗室的“旁支核心”,势力庞大,司马懿通过这桩婚事,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

而司马师在这段婚姻中,不仅获得了夏侯氏的支持,更通过与夏侯玄的亲属关系,深入了解了曹魏宗室与朝堂重臣的内部动态,为日后的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果说少年时期的司马师是“潜龙在渊”,那么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便是他利刃出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中央的关键转折。

此时,司马懿已被曹魏宗室曹爽排挤,明升暗降为太傅,失去了实权;而曹爽凭借宗室身份,独揽朝政,结党营私,不仅得罪了朝中老臣,还激化了与司马氏的矛盾。

司马懿深知曹爽的野心,决定以退为进,再次“装病”避祸,暗中策划反击,而司马师则成为了父亲最核心的助手。

在“高平陵之变”前的准备阶段,司马师承担了最关键的任务——组建“死士”队伍。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策划政变时,仅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二人商议,而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

三千死士并非一朝一夕可成,需长期隐匿、供养,还要确保忠诚度与执行力,这足以体现司马师的谋划能力与组织能力。

当时,就连司马懿也对长子的“隐秘布局”感到惊讶,曾感叹“此子竟可成大事”。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以“皇太后诏”的名义,关闭洛阳城门,控制中枢机构。

此时,司马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亲自领兵驻守司马门,阻止曹爽党羽进入皇宫;同时,他迅速接管了洛阳城内的禁军,切断了曹爽与城内的联系。

整个过程中,司马师镇定自若,调度有序,丝毫没有初掌大权的慌乱,与弟弟司马昭的“夜不能寐”形成鲜明对比。

政变的结果,是曹爽集团的彻底覆灭。

曹爽选择投降后,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并未手软,以“谋逆罪”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桓范等人全部诛杀,且“夷三族”。

这场血腥的清洗,不仅清除了司马氏掌权的最大障碍,更震慑了朝中反对势力,让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而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师凭借“阴养死士”“掌控禁军”“稳定局势”三大功绩,正式成为司马氏集团的“二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仍是司马氏的核心,但年事已高(时年70岁),许多具体的政务与军事事务,开始交由司马师处理。

司马师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权力:他提拔忠于司马氏的官员,替换曹魏宗室在地方与军中的势力;同时,他注重收拢民心,减轻赋税,修复水利,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改变了司马氏“权臣专权”的负面形象,为司马氏代魏积累了民意基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以长子身份,正式继承父亲的权力,担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