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
就像威廉·凯恩说的那样,确实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行动代号。
这次行动的重点,就在于“石”、也就是小行星,还有以哈勃望远镜为主的、几座位于太空的光学望远镜。
相对于射电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受到“虫洞”干扰而产生的误差,光学望远镜的直接观测,可以说是人类目前能进行的、最准确的测算方式。
而且这种测算方式,所利用到的原理也很简单。
首先是根据小行星、被引力拉扯的运动方向,对“虫洞”的入口进行准确定位,其次便是通过观测小行星的消失时的状态,对“虫洞”入口的几何特性进行大致判断。
虽然这种通过观测进行估算的方式,还不能说是绝对精确,但比起射电望远镜的“百公里误差”,这已经可以算是“精密配合技术”的级别了。
唯一的问题是,在“虫洞”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并没有发现异常,也就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取数据,如今“虫洞”附近、受到其引力影响的1500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彻底变成物质真空地带。
现在再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观测,就要向这片“真空地带”投放新的、并且可以被观察的物质——这就是“投石问路”的第一步。
当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已经有70枚核弹,通过设置在月球的“赫利俄斯”电磁加速管道、完成对目标区域的定向投放。
在电磁加速的惯性、以及载具助推器的助力下,70枚核弹将在3小时内完成加速、并在约30个地球日后,在“虫洞”形成的、物质真空地带的外围引爆。
太空中基本处于绝对真空,没有空气作为爆炸时、提供主要推动力的冲击波,但核弹爆炸所产生的核辐射和热辐射,会对其周围的小行星等物质,产生极其剧烈的烧蚀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小行星表面的物质,在极高的温度下发生气化,从小行星表面逃逸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力度不会很大,但在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中,足以推动小行星。
再接下来就很简单了。
小行星受到烧蚀效应的反作用力推动,逐渐接近、并侵入“虫洞”形成的物质真空带,之后被“虫洞”的引力影响、加速奔向“虫洞”所在的具体位置。
与此同时,以哈勃望远镜为首的空间光学望远镜,会严密监视目标区域内的所有变化,并利用这些变化、完成对“虫洞”入口几何特性的最终测算。
“投石问路”至此结束……准确来说,是威廉·凯恩的讲解至此结束。
看着终端设备上的步骤图,我足足有十分钟没再说话。
这听起来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计划,再加上威廉·凯恩的讲解非常详细且生动,所以我甚至能想象出70枚核弹相继爆炸、无数小行星奔向“虫洞”的盛景。
但也是这次想象,让我产生了一种怪异的感觉——不是这个计划有什么问题,而是我想象出的那个场景,让我产生了一种类似海马效应的既视感。
“‘时间蝴蝶效应’……真的结束了吗?”
我第四次提出这个问题,说完看到陈金平明显怔住的神色,反应过来连忙解释道:“不是怀疑你们,我只是觉得核弹爆炸的画面有点熟悉,好像在哪儿见过一样。”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