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那种小花没有?那是瓢虫的最爱,得特意留着。。。"
方稷立即联系了三亚的团队,让他们派人带着设备过来。同时,他在当地租了一个小院子,准备开展实地研究。
团队成员到达后,大家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在李大爷的麦田设置了观测点,开始系统记录:
蚜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瓢虫及其他天敌的活动规律
油菜与小麦的相互作用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结果令人振奋:李大爷的麦田中,天敌种类和数量显着多于常规农田,蚜虫危害始终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而且完全不需要使用化学农药。
"最重要的是,"方稷在实验日志中写道,"这个系统是自维持的。一旦建立起来,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
然而,方稷也发现传统方法的一些局限:完全依靠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生态平衡的建立需要时间,不同地区需要调整具体方案。
方稷还特别关注了油菜的综合利用问题:"我们不能只让农民种油菜来防虫,还要让油菜产生经济效益。"
他们试验了多种油菜品种,最终选育出既能有效诱集蚜虫,又适合加工成优质菜籽油的品种。
也许,他可以研究一套适合规模化应用的生态防控技术?比如选育更适合的诱集植物品种,开发天敌的人工繁育和释放技术,设计最优的作物布局方案。。。
方稷越想越兴奋,连夜开始起草研究方案。窗外,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在安静的农科所大院。在这个普通的秋夜,方稷仿佛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另一种可能——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与自然和解;不是依赖化学药剂,而是借助生态力量。
方稷在农科所的宿舍里彻夜未眠,台灯下铺满了草图和数据表,在他脑海中演化成了一整套可规模化应用的生态防控系统。他将其命名为"生态协同防控系统",并开始勾勒其核心框架:
"这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方稷在笔记上写道,"而是用现代生态学原理,重新诠释和优化传统智慧。"
一夜的奋战,晨曦微露时,方稷终于完成了这份《生态协同防控系统概念框架》。他站在窗前,看着远方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充满希望。
这份方案不仅是一套技术体系,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从对抗自然到与自然合作,从化学依赖到生态智慧,从单一生产到多元价值。
他想起李大爷的话:"地里也有自己的规矩。"科学的意义,不就是要发现和理解这些"规矩",然后用现代技术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吗?
方稷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但从这个秋天的清晨开始,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有了一条新的可能路径。这条路径既扎根于传统智慧,又绽放出现代科技的光彩;既保护着生态环境,又滋养着人类健康。
在农科所的大院里,第一缕阳光洒在试验田上。
方稷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上的农田都将变成生态和谐的画卷:金黄的油菜花环绕着翠绿的麦田,瓢虫在叶片间忙碌。。。
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更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未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