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矿山暴乱这种属于内庭的事,其他无论大小,他都不再主动出手。
等后来建州暴乱,建奴公然造反,朝堂上那帮大臣却没当回事,只觉得是“疥疮之患”,不值一提。
在他们看来,连被他们瞧不上的万历,都能打赢好几场仗,如今朝堂有国库撑腰,还有大明卫所兵做后盾,要解决建州那区区三万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单说当时的形势,努尔哈赤确实不占优势:
女真部落内部本就不是一条心,各部首领互相提防;
蒙古各部像饿狼似的围在旁边,随时想分一杯羹;
朝鲜更是对大明唯命是从,处处配合。
若朝堂能齐心,真未必会让建州成了气候。
努尔哈赤当初揭竿而起时,心里本打着一盘“联盟”的算盘——
他以为自己一反,科尔沁、喀尔喀的鞑靼人定会跟着反,与他联手对抗大明。
可事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这念头从头到尾都是他的一厢情愿。
别说喀尔喀鞑靼人按兵不动,连科尔沁鞑靼也只作壁上观,态度模棱两可;
就算是女真内部,也没如他所愿拧成一股绳:
只有海西女真明确站在他这边,北山女真直接选择中立,连影子都不露;
最让他窝火的是东海女真——
叶赫部首领直接当众斥责海西女真,说他们跟着努尔哈赤是“置建州于不义”,转头还联合了朝鲜,摆明了要对海西女真各部动手。
那会儿的形势,对大明来说简直是天赐的优势:
努尔哈赤腹背受敌,身边没几个靠谱的盟友,只要朝廷派一支精兵过去,人数都不用多,三万人足够了。
只要能在正面战场上击溃努尔哈赤老寨的骑兵,剩下的事根本不用费心——
海西女真没了靠山会溃散,东海女真和朝鲜能接着牵制,建州的乱局转眼就能平定。
可谁能想到,朝堂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派去的军队一败再败,败得毫无章法:
先是丢了建州,接着辽宁也拱手让人,连原本中立的海西女真地盘也被努尔哈赤趁机吞下;
到最后,连一直跟着大明的朝鲜都保不住,成了敌人的附庸。
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坐大,到后来,敌人的兵锋竟能直接威胁到京师,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只剩下满朝的慌乱与被动。
万历四十六年,万历皇帝曾仔细盘过一笔账:
要彻底消灭建奴,大抵得掏出一千二百万两白银,雇一支十万人的部队,耗时至少三年,还得指望文官集团不从中拖后腿。
可再算收益,却让人提不起劲——
除了建奴地盘上那几座铁矿,还有一座不算富裕的银矿,几乎没什么能回本的东西。
更糟的是,那会儿建辽已丢,九边军镇的兵动不得——一
旦调走,北边的鞑靼人定会趁虚而入。如此一来,别说凑十万人的雇佣军,连半数兵力都凑不全,这仗从一开始就透着难打。
没等这事有下文,两年后万历皇帝驾崩了。
继位的泰昌帝也是个短命的,在位没多久便离世,皇位转眼传到了天启帝手里。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