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萨非王朝自建立起就没摆脱过战争阴影,不仅要应对奥斯曼的进攻,后来还丢了咸海东岸的大片土地——
这些土地被分割出去,形成了诺盖汗国与希瓦汗国。
此消彼长之下,奥斯曼突厥帝国越打越强,萨非王朝却日渐衰弱,连自家的海上商队都无力保护。
也正因萨非对海域控制力的衰退,才给了海盗出身的东吁王朝可乘之机,间接促成了东吁王朝的崛起。
雪上加霜的是,高加索山脉北麓的哥萨克人也趁机作乱,频繁袭扰边境,萨非王朝疲于应对,不得不再次割让领土。
说起来,萨非王朝能勉强存续,多少有些“运气”:
当时奥斯曼突厥人的重心在南欧,正与神圣罗马帝国打得难解难分,没空全力对付萨非;
若奥斯曼把主力调回东线,萨非王朝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
鞑靼人建立金帐汗国,最终被初夜权产生的后代取代,成为钦察汗国,而钦察汗国因为利益无法分配,最终分裂成多个小汗国;
而东斯拉夫地区的莫斯科公国则趁机崛起,不断蚕食这些分裂汗国的土地,逐渐壮大自身势力。
等到奥斯曼突厥人将目光转向北方时,莫斯科公国早已发展成强大的罗斯帝国,实力今非昔比。
彼时奥斯曼深陷与南欧的战事,无法抽出更多军队直接与罗斯帝国抗衡,只能选择扶持克里米亚汗国,想借其力量牵制罗斯,进而谋求更多疆域。
可奥斯曼突厥人没料到,哥萨克部落此时已分裂成多个支系,这些部落四处给各方势力充当雇佣兵,且行事全看利益。
因与克里米亚汗国的雇佣价钱谈不拢,哥萨克人不仅拒绝合作,反而频繁骚扰克里米亚汗国;
更甚者,他们转头投靠了罗斯帝国,沦为其打手,反过来帮罗斯牵制克里米亚——
这无疑给本就想借力的奥斯曼添了大麻烦,让其北方战略彻底陷入被动。
大明从洪武皇帝时期起,就没把鞑靼汗国放在眼里,始终未给予足够重视。
当年三宝太监在海外与帖木儿汗国交锋、迫使对方妥协朝贡的事,永乐大帝自始至终都不知情——
他后来好奇鞑靼汗国为何突然主动来朝贡,也只把原因归结到郑和下西洋的威慑力上,以为是船队远航彰显大明国力,才让藩属心生敬畏。
此外,郑和下西洋时绘制的《四洋舆图》,终究还是过于抽象,细节和标注不够直观,永乐大帝其实并没完全看懂舆图上的疆域、航线分布。
但他本就不需要深究细节,对他而言,只要明确一点——
大明如今的海疆范围,已经远超宋朝,这就足以证明大明的海上实力与统治成就,其余都无关紧要。
帖木儿大汗都对大明“认怂”,那些跟着来朝贡的欧洲人心里只剩震撼与畏惧:
当郑和在西欧宣读大明敕封宣慰司的诏书时,他们只能纷纷附和响应——
连帖木儿帝国这样的超级强权都不敢有异议,他们这些实力远逊的势力,又有什么资格拒绝?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