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和代王十年如一日的互相看不起,曾经他们很是疑惑,两人幼时也没听说过有龃龉啊,怎么就成了这样?
他们如何也想不通,只能归类于恨比爱更长久……
“至于分封的事,寡人怕什么。”刘长继续嚣张地道,“只要陛下说上一句,要收回淮南国,寡人就无有不应!”
“到哪里不是住,寡人还盼着住陛下身边呢,唉,小时候居住的殿宇,如今都落灰喽……”
大臣们肃然起敬,忽然明白这个脾气暴烈的大王,为何如此的受天子宠溺了。
无上忠诚,赤子之心啊!
连皇太后都颇为喜爱,每逢过节派人慰问,还把从前与吴王一人一半的矿脉全分给了淮南,以防史书记载刘长与刘濞争抢的不义之举。
。
诸侯王的战场基本都是隔空,没有成天聚集在刘越身边,但大臣就不一样了。
先是张不疑郅都水火不容,而后贾谊从南越归来,闭关半年思悟许久,撰写下了千古名篇——《过秦论》。
时人大为惊艳,那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①”,引得太学的博士们连呼“既严谨又恣肆”,“开新体裁之先河也”!
一时间,长安纸张的价钱都贵了两成,贾谊真真正正地一朝成名天下知。
紧接着,他又撰写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言之有物的名疏,一一上呈天子,天子读到感悟处,连夜宣召贾谊对奏,未央宫的烛火一直燃到天明。
要知道,此时贾谊才二十五不到。青年才俊,才华横溢,又是区别于腐儒的实干家,扎根南越多年,熟知民间疾苦,刘越怎么会有不重用的道理?
何况贾谊还是皇帝幼时的伴读,刘越当即把人塞进内史衙门,叮嘱于他,要做能吏而不是清流。
换做从前,长安的大臣们早就酸了,不排挤他都算好的。
可现在一来,陛下一直把身边的宠臣保护的很好,二来……年轻宠臣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排挤不过来!!
贾谊和郅都他们相比,还是稍稍弱了些,只会写文章有什么用?等封侯再说吧。
这厢,贾谊刚走又来了个晁错,儒家还没高兴完呢,又轮到法家欢呼雀跃了。
晁错何人?他也是陛下幼时的伴读,这些年自甘当小吏的同时,孤身一人周游列国,不仅在边塞长住,还到达过偏远的南越,据说与新任南越王赵离相谈甚欢。
以他法家弟子的身份,能得到儒家虔诚信徒赵离的喜爱,就知道晁错这人不简单。终于,他觉得自己实践够了,该回长安为陛下一展所长了,晁错奋笔疾书,写下《言兵事疏》《手边劝农书》《论贵粟疏》等名疏,提出边塞军人耕战、屯田的细化办法,规劝贵人们重视粮食。
等终于能够觐见天子了,他提出大汉进一步选拔人才的策略。
晁错是这么说的:“大汉疆域广阔,然察举终有疏漏。如太学那般每月大考、每旬小考,何不借鉴之?可以如郑县那般试点先行,等到百八年后,朝堂自上而下,人人皆考,适时大汉也不用为人才烦忧了。”
刘越听到“考”这个字,顿时换了个坐姿,用惊叹的目光看着他:“很好。”
晁错后知后觉地握拳,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这时刘越又问他,若是当官需要考试,那考什么,怎么考,可有详细的章程?
他鼓励几句,晁错便如打鸡血似的出了宫,誓要为天子捣弄出完美的章程。
没过多久,刘越下令晁错入御史台为监御史,长安又是一阵哗然!
官吏们看着手中贾谊的名疏,还没读完呢,那厢又来了个晁错。他们咬牙切齿,文采好了不起啊,有后台了不起啊,是陛下的伴读了不起啊?!
好像是挺了不起的……
听说太学把《过秦论》列为必读书目,想来晁错的几篇也快了。
等二十年过去,他们惊恐地得知子孙当官竟然要考试,提出者就是晁错这个大汉新任名臣,天子钦定的九卿之一,他们恨不能拿一把刀把人砍了。
名臣误我!!!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