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11]明代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里四级,在省一级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统管行政、军事、刑名,直接对中央各部负责,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但中央为了加强对各省的控制,经常临时派出中央官员了解、处理地方事务,协调军政事宜,此即为巡抚制度——“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即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明宣宗初年,熊概、叶春等人出巡江南,“南畿(明代除省之外,又有两个相当于省区的地方:南直隶(或称南畿,以南京为中心)和北直隶(或称北畿,以北京为中心)、浙江设巡抚自此始”。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发展完善了巡抚制度,曾大量增设各部侍郎充任各地巡抚。于谦曾以山西道监察御史身份巡按山西各地,不畏权贵,为许多案子平反昭雪,声名很高。明宣宗正式设立巡抚后,亲自书写于谦名字交给吏部,于谦因此越级升迁任兵部左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但巡抚是其本职,兵部侍郎只是挂名。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于谦依旧负责按察各地,正统十三年(1448年)升迁为兵部右侍郎,享受二品俸禄,这“兵部右侍郎”才是正式兵部官职。
&esp;&esp;[12]尚义仓就是开明地主捐资输谷的贮藏处所。平准仓就是丰年贱价买进,遇到凶年照昔日贱价平粜的仓库。仓前立碑勒名,书明某人捐资若干、某人输粟若干。捐二百金以上的给予冠带,贱价平粜过千百石的建坊给匾,予以旌表,并免捐资输粟的一家各色差徭冗役,同时教人民口碑传诵,表示奖励。
&esp;&esp;[13]明代工部(六部之一)下设街道厅,负责北京街道设施维修养护事宜,包括日常清洁、保护公共设施等。同时又设街道房,专管京城坊巷街道,也负责平日的街道洒扫、春日通沟等琐碎事务,但直接隶属于锦衣卫。
&esp;&esp;[14]裱褙胡同:今称东、西裱褙胡同,位于今北京崇文门内北京日报社东,于谦故居(今北京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即在此处,今犹存,已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sp;&esp;[15]提刑按察使司:明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但审理权限仅仅限于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须报到刑部审理。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主管为提刑按察使或称为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与承宣布政使并为一省最高长官。
&esp;&esp;[16]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esp;&esp;[17]北京因是都城,地方级行政机构不同于其他,设有顺天府、五城兵马指挥司及五城巡城御史(始于明英宗正统朝)。顺天府下辖四州二十三县(辖区大于今北京地区),其中宛平和大兴两县为京县(即在北京城区)。宛平县署位于北安门外以西积庆坊(今北京平安大街什刹海以西)。大兴县署位于安定门南教忠坊(今东城大兴胡同)。除此之外,北京城又被按地理位置分为五个城区,分受五城兵马指挥司统辖,包括中兵马指挥司(官署名不带“城”字,位于仁寿坊,今大佛寺街中段)、东城兵马指挥司(位于思城坊,今东四北三条胡同)、南城兵马指挥司(位于宣南坊,今西城区兵马司后街)、西城兵马指挥司(位于咸宜坊,今西四南大街兵马司胡同,胡同即因此得名)、北城兵马指挥司(位于昭回靖恭坊,今交道口南大街兵马司胡同)。五城巡城御史则属于都察院监察御史外放小差,负责巡视各城区,维护治安。
&esp;&esp;[18]琼州:今海南。
&esp;&esp;[19]彝伦堂:原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明永乐时重建,改今名。彝伦,意为大地入之常道。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这里设座。清乾隆修建辟雍后,彝伦堂改为国子监的藏书处所。
&esp;&esp;[20]安福:今江西安福,位于宜春市东南。
&esp;&esp;[21]明制,殿试一甲进士(一甲即前三名,号“三鼎甲”,,传宣谕旨,宦官干政便由此开始。内宫监掌管各类工程事务,负责营造宫室、陵墓以及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等。御用监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围蟆、帐幔、帘席、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等。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esp;&esp;[33]宦官四司分别为:1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2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3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4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esp;&esp;[34]宦官八局为:1兵仗局,主要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宫中御用铁锁、锤钳、针剪以及钟、鼓、铙、钹等法器的制造,也归该局负责;2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3浣衣局,负责清洗宫中衣被等,多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4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5针工局,掌造宫中衣服;6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7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酒、醋、糖、酱、面、豆等物,供御前宫眷及各衙门内官之用;8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除宦官二十四衙门外,宫女们也有衙门,共五个局:尚宫局、尚仪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每个局又分为四个司,规模也不小。
&esp;&esp;[35]暹罗:今泰国。有名猫叫暹罗猫,就是因为原产于泰国。又,明宣宗朱瞻基极爱猫,有不少关于猫的绘画作品传世,曾作《花下狸奴图》《五狸奴图》《壶中富贵图》等。同时期著名宫廷画家商喜亦有《戏猫图》传世。
&esp;&esp;[36]郑和原本姓马,马氏世代为元云南重臣,与蒙古诸王、大理段氏共掌云南军政,事详见同系列小说《孔雀胆》。大明平云南后,郑和被俘,阉割后送入明宫为奴,后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奏封驳及臣民进言申诉诸事,受其事移送各职能部门办理,有重大事项则请旨裁决,是皇帝的文书总收发机关。长官为通政使。
&esp;&esp;[40]明初称左顺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会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协和门。
&esp;&esp;[41]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蟋蟀天子”。他自小就喜欢斗蟋蟀(又称促织),即位之后,他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朱瞻基,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弄得鸡犬不宁。据说苏州的蟋蟀特别好,朱瞻基特意命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了一千只蟋蟀。当时有歌谣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当地一个小吏用一匹马换了一只好蟋蟀,准备献给皇帝,不料妻妾好奇观看,一不小心蟋蟀跑了。妻妾知道闯了大祸,均上吊自杀。小吏为了一只蟋蟀,弄得家破人亡,也上吊自杀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即是根据这个小吏的故事改编的。又,作为太平太子,朱瞻基很会享受,除了斗蟋蟀外,他还喜欢动植物,喜欢美食,尤其爱吃朝鲜菜。出于这一个人目的,朱瞻基大力发展跟朝鲜的关系,还写信给李朝国王,索要女厨师,因为他特别喜欢朝鲜女厨师做的朝鲜风味的豆腐。又,按照野史说法,明成祖朱棣生母碽妃本是高丽人,原是元朝宫人,后来被朱元璋收纳,之后还被封为妃子。碽妃生朱棣后,马皇后养为己子,将碽妃赐死。碽妃身世难以考证,朱棣是否具有高丽血统也不能确定,不过朱棣当上皇帝后确实偏爱朝鲜(当时高丽王朝已被李氏朝鲜取代)美女和朝鲜食物,数次要求朝鲜进献美女和擅长制作朝鲜菜肴的厨子。
&esp;&esp;[42]安南:今越南,又称交阯。
&esp;&esp;[43]永乐时期,明军兵锋极健,安南虽慑于大明军威而重新归附,但由于历史渊源,民心并不真正向明。之后,大明与安南之间几乎没有断过兵燹,战争绵延长达三十年之久,极大地牵制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巨大的军费开支也成为明廷的沉重负担。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明军不断在安南遭到败绩。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最终决定放弃安南,撤销交阯布政使司,承认安南独立,彻底扔掉了这个历史包袱,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此举在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反对者不在少数。但实为高瞻远瞩之举,非但可以休兵养民,节省大批人力财力,减轻明廷的负担,还可以令明军全力应付最大的威胁——北方的蒙古。
&esp;&esp;[44]明仁宗正当壮年,“无疾骤崩”,内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等官方记录只字不载其死因,故引发多方猜测。据明人祝允明(即祝枝山)《野记》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初七,是明仁宗皇后张氏生日,按照惯例,嫔妃、命妇等都入宫为皇后祝寿。明仁宗贵妃郭氏为明初勋臣武定侯郭英孙女,生有三位皇子,很得仁宗宠爱。她恃宠而骄,对张皇后也不如何恭敬。张皇后生日当天,郭贵妃忽然一改前态,上前敬酒。张皇后却不肯接酒,场面甚为尴尬。老好人仁宗皇帝遂出面圆转,主动接过郭贵妃的敬酒饮下。郭贵妃大惊失色,却是阻止不及。一个多月后,明仁宗身感不适,于五月十二日骤然病逝,郭妃也自刭而亡。而据官方正史《明宣宗实录》记载:仁宗死后,有五妃殉葬。郭贵妃曾生育三位皇子,依例不在殉葬之列,但她居然也被列为从葬亡妃。虽然官方文献说郭氏是“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但其诸子尚幼,不大可能自杀,似是从侧面证实了《野记》的说法。
&esp;&esp;[45]阴症:中医诊断学名词。凡症候之在里,属寒、属虚者,均属阴症。如:身寒喜温,面色苍白,转侧艰难,卧时蜷缩,倦怠乏力,萎靡不振,舌质色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静而少言,语声低微,呼吸怯弱,食减难消,口中无味,不烦不渴,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短少,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等。据明人所著《病逸漫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又据《明史·罗汝敬传》:“宣宗初,(罗汝敬)上书大学士杨士奇说:‘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险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古时治疗阴症并无良药,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这类药方明成祖朱棣晚年也服用过,大多为猛烈之药,服后容易兴奋,也容易暴怒。
&esp;&esp;[46]明仁宗驾崩后,消息很快走漏。明仁宗亲弟汉王朱高煦就藩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但在京师安插了众多耳目,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精骑截杀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阻止其返京继位。然自山东出发的骑兵,竟未能追上从南京出发的太子,朱瞻基已从南京驰到良乡(今北京西南20公里良乡镇,是北京的西南门户,因“人物俱良”而得名),在那里接受了继位遗诏,随即入京主持举哀发丧,在明仁宗灵前即位。再反过来看太子朱瞻基的行程。当年四月十四日,朱瞻基离开北京,前往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故乡)祭祖,而后赴南京。朱瞻基出发后,明仁宗出京至昌平祭长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为明十三陵之首),显然身体无恙。五月十二日,仁宗忽然重病,急命宦官海涛携带诏书驰赴南京,召还皇太子。当时南北两京相距两千里,而朱瞻基在六月三日便与海涛一道赶回了北京。从海涛角度来看,他来回只用了二十天,二十天奔驰四千里,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再从太子朱瞻基的角度来看,他离京是为了到凤阳祭祖,按日程安排来看,他最快六月中旬才能到达南京,然而他竟在六月三日便赶回了北京,以当时通信及交通条件来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除非他早猜到京师要出大事,预先做了准备。汉王朱高煦封地居于南北两京中段,以他消息之快及路程之短,所派截杀精骑竟连太子朱瞻基的影子都未追上,似乎也说明了问题。
&esp;&esp;[]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降为陪都,用北京控制北方边防,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南京同样设立一套政府机构,但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南京宫殿虽然有皇族和大臣驻守,但却渐趋衰败。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殿、华盖殿等被雷电击中起火烧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刮飓风,太庙的树被连根拔起,太庙大祀殿和皇城各门兽吻被毁。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南京下暴雨,江水泛滥,整个南京城及皇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不得不在陪都南京建立小朝延时,南京皇宫已经相当破败,三大殿荡然无存,福王朱由崧只能在武英殿登基。清朝平定江南后,将明皇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各处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太平天国期间,明皇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此时,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尚保存完好以外,地上只剩下一堆残垣碎瓦,成为蛇鼠出没的废墟。
&esp;&esp;[48]承天门:今天安门,为著名工匠蒯祥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承天门是至高皇权的象征,其名字来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的圣旨开头语:“奉天承运。”表明其一切行动都是奉天而行,朱氏皇朝是承方兴之运。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一幕,皇帝派人颁布圣旨时,开头总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套实际上是起自朱元璋。承天门还是明廷圣旨出宫的地方,颁布圣旨时,要将圣旨装在盒子里,盒子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慢慢放下去,下面有人跪着接住盒子,表示“承天”的意思。
&esp;&esp;[49]廷杖行杖情形,钱穆在其所著的《国史大纲》提到:“(廷杖)其残酷无理,殆为有史以来所未见。《魏叔子集》载廷杖事,言每廷杖,必遣大璫监视,众官朱衣陪列,左中使,右锦衣卫,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襞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塵满口中,受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腐肉斗许,医治数月乃愈。而监杖用内官,行杖用卫卒,遂使士大夫悬命其手。”
&esp;&esp;[50]明代制度,召外藩亲王入京,必须有内府的金牌和符信,只有皇帝或太后圣旨,才可取出。
&esp;&esp;[51]麓川也称勐卯,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部建立的古代王国。明军占领云南后,麓川主思伦法与明通好,明廷册封思伦法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世袭宣慰使,麓川遂成为明朝属国。到了思任发一代,起初尚能与明朝相安无事,后兼并各部,势力渐盛。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据地拥众反明,次年攻占南甸、腾冲,曾击败明黔国公沐晟等军,沐晟(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沐英次子,女为明成祖 山河影转
&esp;&esp;瓦剌虽然强盛,但蒙古地区基本上是游牧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其他物资匮乏,需要用畜牧产品交换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因而尽管瓦剌也先完成了霸业,还是不得不积极要求明廷允许互市贸易。但瓦剌仍不满足,经常借朝贡名义,大肆讹诈明朝财物,稍不满意,便故意在边境上制造事端,还抢掠沿途财物。更私自大量购买弓箭,夹藏在箱箧里,运出塞外。
&esp;&esp;年年马上见春风,花开花落醉梦中。
&esp;&esp;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酒一时红。
&esp;&esp;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esp;&esp;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esp;&esp;——于谦《春日客怀》
&esp;&esp;于谦见到兀良哈、日本两方使者公然在中央官署前殴斗打架,忙上前喝止道:“住手!快些住手!”
&esp;&esp;那些使者斗殴正酣,又不知道于谦是谁,哪里肯听从?明军军士认得于谦,见兵部侍郎出面喝止,便稀稀拉拉地上前劝架。不料最先上去的军士反而被兀良哈武士摔了个跟头,其他军士恼了火,一拥而上,这才勉强控制了局面。日本人退在一边,个个垂头不语。兀良哈人犹不肯甘休,脸红耳赤地指手画脚。
&esp;&esp;于谦也听不懂兀良哈人在叫嚷什么,便过去问那荷衣女郎道:“珠娘,出了什么事?”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