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分,报务员张有才首次通过岩壁震动传递
“2
号坑道口粮告急”,经
17
次重复敲击后,50
米外
3
号坑道确认接收。”】
张有才的指节砸在岩壁上,金属与岩石碰撞的脆响在封闭坑道内回荡。零下
15
度的低温里,他的棉手套早已磨穿,露出冻疮溃烂的指尖,每一次敲击都让伤口与岩石摩擦出血。坑道顶部不断有细碎岩屑掉落,混着呛人的硝烟味,氧气浓度计的指针死死压在
14%
刻度
——
这是人类生存的极限值。
“老李,把钢盔扣紧!”
张有才沙哑着嗓子提醒观察员李建国。后者正将美式
m1
钢盔反扣在岩壁上,耳朵紧贴冰冷的盔顶,铅笔在膝盖的牛皮纸上划出歪斜的痕迹。当第七次敲击传来有规律的震动,李建国突然挺直脊背:“是
k-n
组合!2
号坑道的紧急信号!”
他的瞳孔因缺氧泛着青灰,却在确认信号的瞬间泛起微光
——
三天来,他们在潮湿岩壁前反复试验,终于让莫尔斯电码在固体介质中复活。
【历史考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上甘岭坑道通信战例》(编号
1952-10-24-15)原件记载:“135
团
8
连通信组在断水断粮第
4
天启用岩壁通信,通过
3
种敲击工具、5
种岩层测试,最终确定含石英颗粒的青花岗岩为最佳传导介质。”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