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一本边角磨损的《温州方言密码培训手册》与泛黄的培训签到表静静陈列,手册内页标注着红色发音口型示意图,签到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旁打着不同颜色的标记。字幕:当方言密码从构想变为现实,如何让它成为每个通信兵手中的利剑?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一场关乎情报生死的培训战役悄然打响,平凡的战士们用坚韧与执着,将乡音转化为制胜的密码。】
1950
年
12
月
8
日
27
军通信兵临时训练场【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山洞内挤满通信兵,他们手持笔记本,神情专注又略带紧张地盯着前方黑板。镜头特写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温州方言词汇与对应军事术语,胡福才握着教鞭,鬓角挂着汗珠。画外音:第
27
军《通信兵培训记录》(1950
年
12
月
8
日):“方言密码培训正式启动,首批参训人员
127
名,要求
72
小时内掌握基础加密收发技能。”】
胡福才用教鞭敲了敲黑板上
“天光日”
三个字,声音在山洞里回荡:“这个词对应‘明日’,发音时嘴巴要张圆,舌头抵住下齿龈。”
他示范了几遍,台下的通信兵们跟着模仿,却发出五花八门的读音。四川籍战士小刘涨红着脸,憋出的音更像是
“天锅日”,惹得周围人忍不住笑出声,但笑声很快被胡福才严肃的眼神止住。
“别笑!”
胡福才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战场上一个发音错误,就是成百上千条人命!”
他翻开花名册,点到温州籍报务员小陈:“你来带读,纠正他们的发音。”
小陈走上前,逐字拆解发音要点,可即便如此,仍有战士把
“吃馄饨”
读成
“吃魂炖”。胡福才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常见发音错误,眉头越皱越紧
——
比设计密码更难的,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准确掌握方言。
【历史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培训档案汇编》,1950
年入朝通信兵中,温州籍仅占
3。2%。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0
年
12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